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兼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兼驚
病證名,指小兒因外感風寒之邪,同時伴隨驚風症狀的證候。此證多見於小兒外感熱病過程中,因寒邪鬱而化熱,內擾心神,引動肝風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寒邪侵襲肌表,客於皮膚,與氣血相搏,導致腠理閉塞,衛陽鬱遏,正邪交爭而生熱,故見發熱、頭痛、身痛等表寒證。
- 熱擾心神: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心氣未定,若寒鬱化熱,熱邪乘心,則易擾動心神。心主血脈,熱盛則血脈躁動,心神不寧,故發驚惕。
- 肝風內動:小兒肝常有余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引動肝風,故見抽搐、目竄、四肢拘急等驚風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表寒證:惡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鼻塞流清涕。
- 熱盛證:壯熱煩躁、面赤唇紅、口渴引飲。
- 驚風證:驚跳啼叫、手足搐搦、目睛上視,甚則神昏譫語。
病機演變
若驚風未得及時調治,熱邪持續熾灼,可能進一步耗傷陰津,引動肝風,轉為急驚風或驚癇,症見反覆驚厥、意識障礙,甚則痰壅氣逆。
相關概念
- 急驚風:多因外感時邪、痰熱內蘊或暴受驚恐所致,以高熱、抽搐、神昏為主要表現,與傷寒兼驚有相似之處,但急驚風病因更廣,病勢更急。
- 驚癇:指驚風反覆發作,遷延不愈,形成癇證,發作時類似癲癇,多與痰熱擾神、風痰閉阻有關。
中醫理論依據
此證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五》,指出小兒「氣血軟弱,心神易動」,易為熱邪所乘而發驚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,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外感邪氣易從熱化,熱盛則引動肝風,形成風火相煽之勢。
鑒別要點
需與純表寒證(無驚風)、熱極生風(無表寒)及痰熱驚風(兼痰鳴氣促)相區別,以明確病因病機,指導治療。
此證反映了小兒外感病中「寒熱夾雜」「風火相煽」的特點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