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科為明代醫學十三科之一,專精於外感熱病之診療體系。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北宋時期,當時《傷寒論》已列為太醫局必修課程,至明代更發展為獨立專科,實為中醫內科學術分化之重要體現。
此科以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為理論核心,重點研究外邪由表入裏之傳變規律。其診治範疇主要包含兩大體系:一為狹義傷寒,特指感受寒邪所致之熱病;二為廣義傷寒,涵蓋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所致之外感熱病。診法上尤重六經辨證,將疾病發展劃分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個傳變階段,並創立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八法以應對不同病機。
在治療技術方面,傷寒科發展出獨特的方劑體系,如麻黃湯治太陽表實證、桂枝湯療太陽表虛證、白虎湯清陽明經熱、承氣湯瀉陽明腑實等。明代醫家更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溫病學派」,補充了對溫熱病邪的辨治方法,使外感病治療體系更趨完善。
該科特色在於其嚴密的理論架構與臨床實效性,通過精確辨別病邪性質、所在部位及正邪消長狀態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外感病診療規範。其學術思想不僅影響後世溫病學發展,更成為中醫臨床各科處理外感病證的重要準則,在中醫學術史上具有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