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咳

病證名,指因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,屬外感咳嗽範疇。此證多因寒邪襲表,肺氣失宣,或寒邪直中肺臟,導致肺氣上逆而發為咳嗽。其特徵為咳嗽聲重、痰稀色白,並伴有明顯的風寒表證。

病因病機
寒邪為陰邪,易傷陽氣,其性收引凝滯。若寒邪外襲肌表,衛陽被遏,肺氣失於宣降,則發為咳嗽;若寒邪直中肺臟,肺氣鬱閉,津液不化,聚而為痰,亦可致咳。此外,素體陽虛者,更易感寒而咳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
  • 惡寒發熱,無汗
  • 頭痛身痛,鼻塞流清涕
  • 舌苔薄白,脈浮緊

辨證要點

  1. 辨表裏:傷寒咳多屬表證,若兼見裏寒,則可能出現咳嗽痰多、肢冷等症。
  2. 辨痰色質:痰白清稀為寒咳特徵,若痰黃稠則可能化熱。
  3. 辨脈象:脈浮緊為風寒表證之典型脈象,若脈沉遲則可能兼有陽虛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:適用於風寒咳嗽,痰稀鼻塞。
  2. 止嗽散(《醫學心悟》):風寒咳嗽輕證,咳嗽不止者。
  3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若兼有水飲內停,咳喘痰多清稀者。

相關古籍記載
《古今醫鑒》卷四云:「傷寒咳者,脈緊,憎寒發熱,無汗惡寒,煩躁不渴,遇寒而咳。」指出其典型症狀為風寒表實證,並強調寒邪為致病主因。

傷寒咳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因寒邪鬱而化熱,轉為風熱咳嗽,或久咳傷肺,演變為內傷咳嗽,故早期辨治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