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咳嗽

病證名,指因寒邪侵襲體表,內犯於肺所引發之咳嗽,屬外感咳嗽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,其病機為風寒束表,肺氣失宣,臨床以咳嗽兼見風寒表證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寒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,先客太陽經,繼而內傳於肺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寒邪閉鬱肺衛,則肺氣上逆而為咳;寒性收引,致腠理閉塞,故見惡寒、無汗等表實之象。若寒邪久鬱,亦可化熱,形成外寒內熱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聲重,痰白稀薄,或伴咽癢。
  • 表寒證:頭痛身痛,惡寒發熱,無汗,鼻塞流清涕。
  • 脈象:浮緊(表寒實證)或浮數(寒鬱化熱)。
  • 兼證:若寒邪化熱,可見痰轉黃稠、口渴、煩悶等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寒襲肺,未化熱者

    • 證候:咳嗽痰白,惡寒無汗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冬月:麻黃杏仁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等)發散風寒。
      • 其他時令:於前方加石膏清泄裏熱,半夏化痰降逆。
  2. 寒邪鬱而化熱者

    • 證候:咳嗽痰黃,身熱不退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解表散寒,兼清裏熱。
    • 方藥:羌防瀉白散(羌活、防風、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疏風散寒,瀉肺平喘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傷寒嗽:泛指外感寒邪所致咳嗽,範圍較廣,傷寒咳嗽屬其具體證型。
  • 風熱咳嗽:以痰黃黏稠、咽痛、脈浮數為特點,與寒邪化熱證有異。

此證需結合時令與體質調方,如素體陽盛者易從熱化,可佐黃芩、知母;若兼氣虛,可加黨參、黃耆扶正祛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