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口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口瘡
病名
傷寒口瘡,指因外感傷寒病邪而引發的口腔潰瘍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。此症多因寒邪外襲,鬱而化熱,或表裡俱熱,毒氣上衝所致,臨床特徵為口腔黏膜潰爛、疼痛,常伴隨傷寒典型症狀,如發熱、頭痛、身痛等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鬱熱:
寒邪初客肌表,腠理閉塞,衛陽被遏,正邪相爭而化熱。若未及時宣散,熱毒內蘊,循經上炎,熏灼口舌,則發為口瘡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寒氣客於皮膚,搏於血氣,腠理閉密……蘊積生熱。」 - 表裡俱熱:
傷寒病程中,若過用辛溫發汗或誤治,導致裡熱熾盛,熱毒上攻胸膈,燔灼口腔黏膜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七所述:「表裡俱熱,熱不已,毒氣熏上焦。」 - 臟腑熱毒:
熱邪深入臟腑,尤以心、脾、胃為甚。心開竅於舌,脾胃主口唇,熱毒內蘊,上衝於口,則見口舌生瘡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口腔黏膜或舌面出現單個或多個潰瘍,邊緣紅腫,表面覆黃白色腐膜,灼痛明顯,進食或言語時加重。
- 全身症狀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煩渴引飲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浮數或洪大等傷寒化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宣肺清熱:
若表邪未解,裡熱初起,宜辛涼透表、清泄肺熱,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減(麻黃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),佐以黃芩、連翹等清上焦火毒。 - 清熱解毒:
若熱毒壅盛,充斥三焦,可選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甘草)瀉火通便,使熱從下泄;或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直折火勢。 - 養陰生肌:
後期熱退陰傷,潰瘍久不癒合者,可酌加生地、玄參、麥冬等滋陰清熱,或外用冰硼散、錫類散局部塗敷,以解毒斂瘡。
鑑別要點
- 與虛火口瘡區別:虛火口瘡多因陰虛火旺,潰瘍反覆發作,周圍淡紅,疼痛較輕,伴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- 與脾胃濕熱口瘡區別:後者多因飲食不節,濕熱內蘊,潰瘍多伴口黏苔膩、脘痞納呆,方用瀉黃散加減。
古籍參考
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此病機轉,強調「熱毒氣在臟,上衝胸膈」之病機,並指出傷寒誤汗致熱熾生瘡之變證,為後世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