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不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不啼
病證名,首載於《全幼心鑒》,又稱「寤生」、「夢生」、「悶臍生」、「草迷」或「嬰兒哭遲」,屬新生兒窒息範疇。此症多因產程不順(難產),或胎兒感寒,寒氣內迫,導致氣機閉阻,無法啼哭,甚則氣絕悶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兒娩出時,需藉啼哭以宣發肺氣,開啟呼吸。若因下列因素阻滯氣機,則發為「不啼」:
- 難產氣閉:產程過長或胎位不正,氣道受壓,清氣不升,濁氣鬱滯。
- 寒邪內迫:母體虛寒或產時受冷,寒凝氣血,陽氣不得宣通,致嬰兒手足厥冷、氣息微弱。
- 羊水穢濁:口中羊水未清,阻塞氣道,肺氣不展。
臨床表現
- 輕症:唇口青紫,呼吸淺弱,四肢微涼。
- 重症:面色蒼白,手足厥冷,呼吸幾無,氣若游絲。
治法
中醫急救以「開閉通氣」為原則,依病因施治:
- 氣閉不通:
- 速清口腔羊水,將嬰兒倒置,輕拍背部,助氣道通暢,促肺氣宣發而啼。
- 寒邪內閉:
- 不斷臍帶,以艾條或油浸紙撚灸臍帶,使溫熱之氣由臍入腹,散寒通陽。待啼聲出,再斷臍。
- 氣絕危候:
- 除上述方法外,需結合現代急救術,如人工呼吸,或配合針刺人中、十宣等穴以醒神開竅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症與「肺主氣」功能密切相關。胎兒在母體賴母血養育,出生後需「肺朝百脈」以行氣血。若初生不啼,肺氣不宣,五臟失於濡養,易致「五軟」、「五遲」等後天發育障礙。故古籍強調「一啼則百脈開」,啼哭不僅是生命跡象,更是氣血運行的關鍵。
歷代醫家如《幼科發揮》亦提及,寒閉者可用「蔥白搗爛烘熱,敷臍周」以溫通陽氣;若兼血瘀(如產傷),可佐「川芎、當歸」煎湯薰蒸,活血通絡。然此類外治法需辨證精準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