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里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里證

傷寒里證為傷寒病邪深入於里的病證,其病位與病性可因邪傳經絡、臟腑之不同而異,主要分為陽明實熱里證三陰虛寒里證兩大類,治法迥異,須詳辨脈證。

一、陽明實熱里證

邪傳陽明,多由太陽、少陽病不解,化熱入里,或燥熱直犯陽明所致。陽明屬胃與大腸,主燥土,邪熱內熾則成實熱之證,表現為:

  • 主證:身熱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、煩渴引飲、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。
  • 脈象:洪大或沉實有力。
  • 舌象:舌紅苔黃燥,甚則焦黑起刺。

《傷寒論》云:「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」其證又分:

  1. 陽明經證:邪熱熾盛於經,未結燥屎,見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宜清熱生津,用白虎湯
  2. 陽明腑證:燥熱與腸中糟粕相結,見潮熱、譫語、手足濈然汗出、腹滿痛拒按,宜瀉下熱結,用大承氣湯(痞滿燥實俱備)、小承氣湯(以痞滿為主)、或調胃承氣湯(燥實為重)。

二、三陰虛寒里證

邪傳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或寒邪直中,臟腑陽氣虛衰,呈現里虛寒之象:

  1. 太陰里證:脾陽不足,寒濕內停,見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,宜溫中散寒,用理中湯
  2. 少陰里證:心腎陽虛,見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,宜回陽救逆,用四逆湯;若兼陰虛化熱,見心中煩、不得臥,則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。
  3. 厥陰里證:寒熱錯雜,見消渴、氣上撞心、下利肢厥,宜寒熱並調,用烏梅丸

辨治要點

  • 陽明里實:以「熱、實」為綱,治當清下,忌發汗利小便。
  • 三陰里虛:以「寒、虛」為本,治當溫補,慎用攻伐。

里證之深淺,關係病勢吉凶,臨證需細察脈症,明辨陰陽寒熱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