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不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不乳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指嬰兒出生後十二時辰內,無先天形體缺陷(如兔唇等),卻無法正常吮乳之症。此症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臟腑氣機失調,或胎中穢熱內蘊有關,中醫臨床常依病機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元氣不足:多因胎兒先天稟賦虛弱,或產程過長耗傷氣力,致嬰兒元氣虧虛,無力吮吸。
  2. 脾胃虛寒:母體素虛或孕期過食生冷,寒邪內傳胎兒,脾胃陽氣不振,運化失職。
  3. 穢熱郁積:胎兒於母腹中感受濕熱穢濁之氣,蘊結腸胃,氣機壅滯,腑氣不通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元氣不足證

    • 表現:氣息微弱,哭聲低弱,吮乳無力,面色蒼白,肢末不溫。
    • 治法:大補元氣,振奮脾腎。
    • 方藥:先予獨參湯(人參濃煎)急固其氣;後續調理可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健脾益氣。若兼腎陽不足,可加黃耆、肉桂溫補命門。
  2. 脾胃虛寒證

    • 表現:面色㿠白,四肢清冷,腹部柔軟喜暖,曲背啼哭,聲低而緩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方藥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為主方。寒甚者加吳茱萸、丁香;兼氣滯者酌加陳皮、木香。
  3. 穢熱郁積證

    • 表現:啼哭煩躁,聲音洪亮,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或黏穢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穢,通腑導滯。
    • 方藥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加黃連、梔子清熱。若濕熱偏重,可合甘露消毒丹化裁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「胃主受納」與吮乳機制:中醫認為,吮乳依賴胃氣和降與脾氣升清之協調。若胃氣虛弱或腑氣壅滯,均會影響乳食攝入。
  • 胎毒學說:部分「穢熱」證型與傳統「胎毒」概念相關,認為孕期母體熱毒或飲食不節,可致胎兒腸胃積熱,出生後發為腑實之證。

此症需細辨虛實寒熱,元氣虛者忌妄用攻伐,穢熱積者慎投溫補,臨床當審證求因,隨證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