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不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不尿

病證名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。指新生兒出生後兩日內未見排尿之症。正常情況下,嬰兒應於出生後36小時內初次排尿,若逾期未解,則屬此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初生不尿主要與以下兩類病機相關:

  1. 胎熱蘊結膀胱:孕母素體陽盛,或孕期過食辛熱,胎熱內蘊,下移膀胱,導致氣化不利,水道不通。
  2. 胎元稟賦不足:先天腎氣虛弱,或膀胱發育未全,氣化功能失司,以致小便不行。此外,若嬰兒缺腎或尿道畸形,亦可能導致無尿,此屬形質異常,非單純藥石可治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胎熱蘊結證

    • 表現:除不尿外,或伴煩躁啼哭、面赤唇紅、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尿,通調水道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酌加車前子、赤茯苓以增強利水之效。
  2. 胎元不足證

    • 表現:形體羸弱、氣息低微、吮乳無力、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溫陽,助膀胱氣化。
    • 方藥:宜用春澤湯(五苓散加人參),或合補中益氣湯加減,以升提中氣,助水液輸布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  • 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初生不尿,有因胎熱閉塞者,亦有元陽不振者。」強調辨證需分虛實。
  • 針灸可輔助治療,如選用關元三陰交等穴,以調理下焦氣機。

此證需與「先天性尿道閉鎖」等器質性病變鑑別,後者多需外科介入。中醫治療以調和氣化為核心,針對不同病機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