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便血
初生便血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新生兒於出生七日內,出現大便或小便帶血之症。此症多因胎中熱毒熾盛,或母體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致使胎熱內蘊,下移大腸或膀胱,灼傷血絡而致出血。
病因病機
- 胎熱內盛:孕母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,熱毒積於胎中,小兒出生後熱邪迫血妄行,發為便血。
- 臟腑嬌嫩:新生兒臟腑未充,氣血未定,熱邪易擾動血分,致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- 濕熱下注:若胎中濕熱蘊結,下注腸道或膀胱,亦可損傷脈絡,引發便血或尿血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大便帶血,色鮮紅或暗紅,或小便中混有血絲,伴煩躁啼哭、面赤唇紅、舌質偏紅等熱象,嚴重者或見發熱、腹脹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涼血、止血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地黃湯加減:以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等清熱涼血,佐以側柏葉、茜草等止血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解毒;若兼陰虛,可酌加玄參、麥冬養陰生津。
- 犀角地黃湯:適用於熱入血分、出血明顯者,以水牛角(代犀角)、生地黃、芍藥、牡丹皮清熱涼血化瘀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可配合針刺或推拿以清泄胎熱,如取穴大椎、曲池等以瀉火,或循經推拿手陽明大腸經以調和氣血。
此症須辨明虛實,若出血量多或久不止,需進一步辨析是否兼夾脾虛、氣虛等證,隨證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