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關

初關,見載於《片玉心書》,為中醫小兒診法「三關」之一,又稱「風關」,乃指小兒指診(又稱「指紋診法」)中,食指第一節所對應的區域。此診法專用於三歲以下幼兒,因幼兒脈象未定,故以觀察食指絡脈(即皮下淺表靜脈)的形色變化,推測病邪深淺與病情輕重。

三關分部與臨床意義

小兒指診將食指分為三關:

  1. 初關(風關):食指第一節(近掌端),主病邪初入,症輕。
  2. 中關(氣關):食指第二節,示病邪漸深,病情轉重。
  3. 命關:食指第三節(指尖端),為病邪深入,症危之兆。

若絡脈顯於初關,多屬外感風邪或輕證,如風寒表證、乳食積滯初期;若絡脈延伸至中關、命關,則提示病勢漸進,需結合色澤與形態進一步辨證。

絡脈形色辨證

初關絡脈的色澤與形態變化,為辨證關鍵:

  • 色澤
    • 淡紅:多屬虛寒或氣血不足。
    • 紫紅:主內熱或風熱證。
    • 青黯:常見於驚風、痛證或寒凝氣滯。
  • 形態
    • 浮顯:病位淺表,多為外感。
    • 沉隱:病邪入裡,或正氣虧虛。

理論淵源

初關之說,源於中醫「絡脈望診」理論,與《靈樞·經脈》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相呼應。小兒經絡未充,邪氣易從淺表絡脈顯現,故初關觀察尤重外邪與肺衛關係(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與風邪相關)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指診對小兒外感、疳積等症的診斷價值。

此診法需結合四診合參,不可單憑一關斷症,然初關之辨,實為小兒科「審輕重、察表裡」之要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