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派

起源與發展

傷寒派是中醫學術流派之一,其理論基礎源自東漢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。該書系統論述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,奠定了中醫臨床辨證體系的核心框架。後世醫家對《傷寒論》進行注釋、發揮,逐漸形成以張仲景學說為核心的學術流派,稱為「傷寒派」。

理論特色

  1. 六經辨證體系
    傷寒派以「六經辨證」為核心,將外感熱病的發展過程歸納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個階段,並提出相應的治法與方藥。
  2. 方證對應
    強調「有是證,用是方」,如太陽病表實證用麻黃湯,表虛證用桂枝湯,體現嚴謹的辨證論治思維。
  3. 扶陽祛邪
    重視人體正氣的作用,治療上注重扶助陽氣,同時根據病邪性質與病位選擇適當的祛邪方法。

代表醫家與著作

  • 張仲景(東漢):《傷寒雜病論》
  • 成無己(金代):《注解傷寒論》,首部全面注釋《傷寒論》的專著
  • 方有執(明代):《傷寒論條辨》,提出「三綱鼎立」說
  • 柯琴(清代):《傷寒來蘇集》,主張以方類證
  • 徐大椿(清代):《傷寒論類方》,按方劑分類研究

學術影響

  1. 與溫病學派的爭鳴
    明清時期,溫病學派興起,提出「衛氣營血」與「三焦」辨證體系,與傷寒派的「六經辨證」形成對比。兩派爭鳴促進中醫外感病學說的發展。
  2. 臨床應用
    傷寒派的方劑如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小柴胡湯等,至今廣泛應用於外感病及內傷雜病的治療,體現其理論的持久生命力。
  3. 現代研究
    現代中醫學者在傷寒論的基礎上,結合現代醫學知識,進一步探討其機理,並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,展現其跨時代的價值。

傷寒派作為中醫重要學術流派,其理論體系與臨床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中醫的發展與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