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三陰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三陰證是中醫傷寒論辨證體系中,相對於三陽證的重要病證分類,指邪氣深入陰經所表現的虛寒性證候群。根據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理論,三陰證包含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大證型,其病位、病機與臨床表現各具特點:

1. 太陰證
屬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病變,為三陰證之初始階段。病機關鍵在於脾陽虛衰,運化失職,寒濕內蘊。主要表現為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(下利清稀、口不渴)、手足自溫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沉緩等腸胃虛寒症狀。張仲景以「理中湯」溫中散寒,健脾燥濕為治療主方。

2. 少陰證
涉及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,分為寒化證與熱化證兩大類。寒化證因心腎陽衰,陰寒內盛,見脈微細、但欲寐(精神萎靡)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谷、小便清長等症,治宜「四逆湯」回陽救逆;熱化證則因腎陰虧虛,心火亢盛,出現心煩失眠、口燥咽痛、舌紅少苔等,代表方為「黃連阿膠湯」。

3. 厥陰證
為足厥陰肝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病變,病機複雜,以「寒熱錯雜、陰陽勝復」為特徵。典型表現包括消渴(口渴多飲)、氣上撞心(自覺氣逆衝胸)、心中疼熱(胃脘灼痛)、飢不欲食、下利厥冷等上熱下寒症狀。代表方「烏梅丸」既能清上溫下,又可調和肝胃。

三陰證的傳變規律
依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理論,三陰證多由三陽證失治、誤治,邪氣內傳所致。其發展順序常循太陰→少陰→厥陰,反映人體陽氣漸衰、陰寒漸盛的病理過程。然臨床亦見「直中三陰」者,即外邪不經三陽,直犯陰經,多見於素體陽虛之人。

辨證要點
三陰證雖均屬裡虛寒證,但病位深淺不同:太陰主脾陽不足,少陰重心腎陽衰,厥陰則肝失疏泄、陰陽氣不相順接。舌脈方面,太陰舌淡苔白滑,少陰舌淡紫或紅絳(熱化證),厥陰舌質偏暗或紅白相間;三陰證脈象多沉細弱,其中少陰寒化證可見脈微欲絕。

此三類證候的辨治,體現中醫「扶陽抑陰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、病程及兼夾症狀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