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失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失聲

病證名,指因外感傷寒邪氣侵襲肺系,導致肺氣壅塞、聲門不利而引發的聲音嘶啞或完全失聲。此症屬中醫「喑」或「暴喑」範疇,多因寒邪束表,內犯肺臟,使肺氣宣降失常,聲門開闔失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卷八》云:「邪客於肺,肺主聲而通於氣。今外邪與真氣相搏,真氣虛而邪氣勝,故聲為之不通也。」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,聲音的產生與肺氣宣發密切相關。若傷寒邪氣外襲,先犯太陽經表,繼而內傳於肺,與正氣相爭,導致肺氣壅滯,津液輸布受阻,喉竅失養,則聲門閉塞而失聲。此外,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血,使喉部經絡拘急,進一步加重聲嘶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除聲音嘶啞或完全失聲外,常伴隨傷寒典型症狀,如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無汗、咳嗽氣促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。若寒邪化熱,可能轉見咽喉腫痛、痰黃黏稠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散寒祛邪、宣肺開音為主,根據寒邪兼夾情況辨證用藥:

  1. 風寒表實證:症見惡寒無汗、聲嘶明顯,宜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,選用九味羌活湯加減,或麻黃湯甘桔湯(甘草、桔梗)以利咽喉。
  2. 外寒內熱證:若兼見煩躁、口渴,屬表寒裏熱,可用大青龍湯發汗清裏,佐以蟬蛻、木蝴蝶等開音之品。
  3. 寒邪夾痰濕:若痰多白黏、胸悶,可配合二陳湯化痰燥濕,或加杏仁、紫蘇子降氣化痰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:泛指聲音嘶啞或失聲,病因包含外感、內傷等多種因素。
  • 暴喑:指突然發作的失聲,多因外邪或氣血驟逆所致,與傷寒失聲有部分重疊,但暴喑亦可由肝鬱、痰火等內因引發。

針灸療法
可配合針刺列缺(通任脈、利肺氣)、合谷(疏風解表)、廉泉(局部利喉)等穴位,以疏通經氣、緩解聲門閉阻。

此症需與「風熱失音」、「肺燥失聲」等鑒別,後者多見於溫病初起或陰虛肺熱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