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十二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十二經詳論
傷寒十二經概念溯源
傷寒十二經乃《傷寒論》理論體系之重要組成部分,源於張仲景所創六經辨證之擴展。其將人體經絡系統與傷寒病症候群相結合,形成一套完整的外感熱病辨證綱領。十二經之劃分,實為六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各分手足二經而成,共計十二條經脈,對應五臟六腑之氣化功能。
十二經脈系統詳解
陽經系統
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共主一身之表。足太陽為六經藩籬,主一身之陽氣;手太陽與小腸相連,主液之所生病。二者共同構築人體第一道防線,邪氣初犯多見此二經證候。
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主燥熱之證。足陽明多氣多血,為十二經脈之海;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。二經同屬陽明,共司人體消化吸收與排泄功能。
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主樞機之運。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,主決斷;手少陽主氣所生病,司決瀆水道。二者共同調節氣機升降出入。
陰經系統
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主運化水濕。足太陰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;手太陰主氣所生病,司呼吸。二者共同完成水穀精微的輸布。
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主水火既濟。足少陰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水;手少陰主血脈所生病,藏神主火。二者共同維持人體陰陽平衡。
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主疏泄情志。足厥陰主藏血疏泄;手厥陰主脈所生病,代心受邪。二者共同調節情志與氣血運行。
十二經證候特徵
太陽經證
- 足太陽證:頭項強痛、惡寒發熱、脈浮緊,反映衛陽被遏
- 手太陽證:發熱面赤、惡風汗出、小便不利,顯示小腸泌別失職
陽明經證
- 足陽明證:目痛鼻乾、不得臥、譫語潮熱,示胃家實熱
- 手陽明證:蒸蒸發熱、口渴引飲、腹滿便閉,顯大腸燥結
少陽經證
- 足少陽證: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目眩,為膽火上炎
- 手少陽證:耳聾目赤、往來寒熱、心煩喜嘔,示三焦氣滯
太陰經證
- 足太陰證: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,顯脾陽不振
- 手太陰證:咳嗽氣喘、痰多稀白、脈浮緩,為肺氣不宣
少陰經證
- 足少陰證: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四肢厥冷,示腎陽衰微
- 手少陰證:心悸怔忡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顯心陰虧耗
厥陰經證
- 足厥陰證:囊縮煩滿、四肢厥逆、乾嘔頭痛,為肝寒犯胃
- 手厥陰證:神昏譫語、舌卷囊縮、脈弦急,示心包熱閉
十二經辨證要點
十二經辨證首重經氣流注次序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;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臨證當辨:
- 經證傳變:循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之序,亦有越經、直中、合病並病之變
- 陰陽消長:陽經多實熱,陰經多虛寒,然有寒化熱化之異
- 標本從化:太陽少陰相表裡,陽明太陰相表裡,少陽厥陰相表裡,病甚則互傳
十二經辨證體系將經絡學說與臟腑理論有機結合,不僅適用於外感熱病,亦為內傷雜病辨治提供重要思路,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