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嗽

病證名,屬外感咳嗽之一,指因寒邪侵襲肺衛,導致肺氣失宣、上逆作咳之證。其名源於《古今醫鑒》,又稱「傷寒咳嗽」,多見於外感寒邪初期,或素體陽虛者感寒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寒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致使衛陽被遏,肺氣壅塞,宣降失常,氣逆而咳。肺主皮毛,寒邪外束,腠理閉塞,故見惡寒無汗;寒邪鬱而化熱,則可兼見煩躁,然因寒邪為主,故口多不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聲重,痰白稀薄,或伴咽癢。
  • 外寒證:憎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身楚,脈浮緊,舌苔薄白。
  • 兼證:若寒邪部分化熱,可見煩躁,但口不渴;若寒飲內停,則痰多清稀,甚則氣逆喘促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辛溫解表,宣肺散寒。
主方

  1. 加味麻黃湯(《古今醫鑒》方):以麻黃湯為基礎,酌加杏仁、紫蘇等增強宣肺之力,適用於寒邪束表、肺氣壅實者。
  2. 三拗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,藥簡力專,宜於咳嗽明顯而表證較輕者。
  3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若兼內飲,症見咳喘痰多清稀,可加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以溫化寒飲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風熱咳嗽:咳痰黃稠,發熱重惡寒輕,脈浮數,宜桑菊飲。
  • 風燥咳嗽:乾咳無痰,咽乾鼻燥,屬溫燥者用桑杏湯,涼燥用杏蘇散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咳嗽總括》提及:「傷寒咳嗽,因寒邪在表,閉其腠理,肺氣不得宣通。」強調外寒閉肺為病機關鍵。

此證屬外感實咳,治當及時散邪,避免寒邪內傳或久咳傷肺。臨證須辨明寒熱夾雜與兼夾水飲之異,隨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