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持脈法探微

定義與源流
「初持」為中醫診脈初始手法,首見於《難經·五難》,指醫者以輕力觸按患者脈位,感知表淺氣血動態。此法源自古脈法「三部九候」理論,強調由表入裡、循序漸進的診察原則,尤重肺氣與衛陽之候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指力層次
    依《難經》所述,初持脈需「如三菽之重」,約等同三粒大豆重量(約12-18克),僅觸及皮毛與浮絡。清代周學霆《三指禪》進一步闡釋:「輕如榆莢翩躚,重則真象隱焉」,強調指力需如羽毛輕拂,避免壓迫脈道。
  2. 對應臟象

    • 肺部應象:初持所得浮脈主肺臟氣機,《內經》云「肺朝百脈」,此階段可察宗氣宣發與衛陽盛衰。若脈浮而躁,多屬風邪犯肺;浮而無力,則為肺氣虛候。
    • 心候關聯:《診家樞要》指出「輕手得脈屬陽」,浮部亦映心陽外達之態。心脈本應沉位,若初持即見洪大,恐有心火亢盛或暑邪內擾之虞。

脈理深析

  1. 氣血辨證
    初持脈象反映「營衛循行」狀態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衛行脈外,初持可窺」。浮緊為風寒束表,營衛交爭;浮緩則屬風邪客腠,衛強營弱。此與西醫微循環理論中「淺表動脈搏動增強」現象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2. 經絡應象
    手太陰肺經「起於中焦,循魚際出大指端」,初持寸口實為診察肺經原氣。明代李中梓《診家正眼》載:「浮脈在寸,主傷風咳嗽;在關,主中滿不食」,顯示不同脈位之浮象具病機差異。

歷代醫家發揮

  • 元代滑伯仁《診家樞要》創「舉按尋」三法,將初持歸於「舉法」,強調「輕揚而上,得陽氣之先機」。
  • 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提出「初持如探淵」,主張醫者需「澄神內視」,透過浮脈體悟患者元神狀態,融入了道家養生理論。

臨床應用舉隅

  1. 外感病診斷
    溫病學派重視初持脈法,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以「浮數」為上焦溫病首候,初持見此象即當考慮銀翹散等辛涼解表劑。
  2. 體質判別
    《四診抉微》記載:「稟賦陽盛者,初持即見浮洪;陰盛之體,輕取反得濡象」,凸顯初持對體質辨識的價值。

現代研究啟示
當代脈學研究發現,初持階段對應「橈動脈壁張力波」(W1)與「血流加速度波」(W2)的疊加效應,為傳統「如三菽之重」提供生物力學詮釋。日本漢方醫家更發展出「輕觸診法」(軽按法),與中醫初持理論互為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