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亡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亡陽
病證名
- 傷寒雜病中之亡陽證
亡陽為傷寒病發展過程中,陽氣急劇脫失之危重證候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:「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。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」此因少陰腎陽衰微,陰寒內盛,逼迫殘存陽氣外越,故見反常汗出。臨床表現:
- 汗出不止:多為冷汗淋漓,質稀清冷,此乃陽氣外脫之兆。
- 惡寒蜷臥:陽虛失溫,故患者畏寒甚,蜷縮成團以自保。
- 四肢厥冷:陽氣不能達於四末,手足逆冷,甚則過肘膝。
- 脈微欲絕:陽氣衰微,鼓動無力,脈象細弱難以觸及。
- 或兼咽痛、吐利:少陰經脈循咽喉,陽虛陰盛,虛陽上浮則咽痛;陰寒內迫,脾胃失運則吐瀉並作。
病機:
此證多因寒邪直中少陰,或太陽病誤汗、誤下,損傷真陽,致陽氣暴脫。陽氣為生命之根,一旦亡失,陰寒獨盛,臟腑功能頃刻衰敗。治法:
- 溫經回陽:急投辛熱之品,峻補元陽,驅散陰寒。
- 代表方劑:
-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):回陽救逆,適用於陽衰陰盛之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。
- 若兼大汗不止,可加龍骨、牡蠣以固攝止汗;若陽脫神散,可選參附湯大補元氣。
-
亡陽通「無陽」
《傷寒論》中「亡陽」亦有「無陽」之義,指陽氣虛弱至極,非指陽氣外脫。如〈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〉云:「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」此處「亡陽」強調陽氣本虛,不可更發其汗。另〈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〉亦言:「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。」兩者互參,可知「亡陽」與「無陽」義近,均提示陽氣虛衰,禁用汗法,以免陽隨汗泄,加重病情。
學術延伸
亡陽證與「戴陽」(虛陽浮越於上,見面赤如妝)同屬陽氣衰微之變,然亡陽以陽氣外脫為主,戴陽以虛陽上浮為標,二者皆需急溫少陰,引火歸元。後世醫家如鄭欽安《醫理真傳》進一步闡明:「陽氣一分未盡則不死」,故救治亡陽,貴在爭分奪秒,藥力直達下焦,方能挽回生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