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亡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亡陰

病證名,指傷寒病程中因誤治(如誤汗、動血或誤下)導致陰液急劇耗損的危重證候。此處「陰」泛指人體津液與陰血,為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誤汗亡陰
    傷寒少陰病本屬虛寒,若強行發汗,易劫奪陰液,甚至迫血妄行。如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所述:「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……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。」此因少陰真陽不足,強汗則陽氣更虛,陰血失守,形成「下厥上竭」之險證。
  2. 動血亡陰
    熱邪熾盛,灼傷陰絡,迫血外溢(如便膿血、吐血、衄血等),陰血大量流失。《傷寒尋源》指出:「少陰便膿血,是感君火熱化,奔迫太過,閉藏失職,關閘盡撤。」此類證候多因少陰熱化,火熱內迫,導致陰液耗竭。
  3. 誤下亡陰
    傷寒陽明腑實證本可攻下,但若過度瀉下或誤用下法,反傷陰液。《此事難知·下多亡陰》云:「陽邪已去而復下之,反亡陰也。」意指熱結已除卻續用攻下,必致陰津虧損。

病理特點

  • 陰陽互根失衡:陰液驟失,陽氣失於依附,常繼發「亡陽」,形成陰陽俱脫之危象。
  • 臟腑失潤:陰竭則五臟失養,尤以心、肝、腎為甚,可見筋脈拘急、神昏譫語等症。

治法

  1. 急救真陰
    首重滋陰填液,如選用大劑生地黃、麥冬、阿膠等,或投以「復脈湯」(炙甘草湯)類方劑,滋陰復脈。
  2. 益氣回陽救陰
    若陰損及陽,需陰陽雙補,如「生脈散」合「參附湯」,益氣固脫,陰陽並救。
  3. 急下存陰
    針對熱結旁流、陰液將竭之陽明腑實證,用「大承氣湯」類峻下熱結,釜底抽薪以保殘陰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下厥上竭:少陰陽虛於下,陰血脫於上,屬誤汗亡陰之變證。
  • 傷寒亡陽:多繼發於亡陰之後,呈現冷汗淋漓、脈微欲絕等陽脫之象。

此證危篤,臨床須辨明病因,速救陰液,防其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