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不可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不可下

「傷寒不可下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,指傷寒病證中禁用下法的諸多情況。下法雖能攻逐裏實,然誤用則易損正氣,或引邪深入,故須明辨證候,謹守禁忌。以下詳述傷寒病中不可施用下法之證型與機理:

一、太陽表證禁下

太陽病屬表證,邪氣在皮毛肌腠,當以汗法解表。若誤用下法,則表邪內陷,可能轉為結胸、痞證,或引發協熱下利等變證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也。」

二、少陽病禁下

少陽病邪居半表半裏,樞機不利,治法當以和解為主。下法易傷少陽正氣,導致邪氣內陷,或引發心下痞硬、煩躁等證。故《傷寒論》明言:「少陽不可發汗,不可吐下。」

三、邪淺未成實者禁下

若邪氣初入陽明,尚未化燥成實,腸中無燥屎結滯,此時下之無益,反傷胃氣。必待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」俱備,方可用承氣湯類攻下。

四、陽明經證禁下

陽明經證為邪熱熾盛於經,未入腑成實,表現為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。此證當用白虎湯清熱,誤下則熱邪不除,反致津傷或熱結旁流。

五、三陽合病表未解者禁下

三陽合病若表證未罷,雖見裏熱,仍當先解其表,或表裏雙解。若單用下法,表邪內陷,可能轉為壞病,病情纏綿難愈。

六、結胸證脈浮大者禁下

結胸證若見脈浮大,提示邪氣尚有外透之機,或正氣未至大虛。此時下之,恐邪氣內陷更甚,或引發氣脫之危。《傷寒論》謂:「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」

七、寒厥與虛家禁下

寒厥因陽氣衰微,四肢逆冷;虛家泛指氣血陰陽俱虛之人。此二者若誤下,則陽氣愈虛,陰寒更盛,甚則導致亡陽危候。

八、血虛致厥禁下

血虛者陰液不足,難以濡養四肢,而見厥逆。下法更耗陰血,可能加重眩暈、心悸等證,甚則虛風內動。

九、少陰病虛弱禁下

少陰病本屬心腎陽虛或陰虛,若見尺脈弱澀,提示陰血虧虛或陽氣不振。此時下之,易致陰陽俱脫,病情惡化。

十、熱入血室禁下

婦人傷寒,適逢經水來潮或剛斷,邪熱乘虛內陷血室,與血相結。此證當以和解或活血透熱為治,下法非但無效,反傷衝任,導致經血紊亂或瘀熱互結。

十一、陰陽俱虛禁下

陰陽兩虛者,正氣已衰,不耐攻伐。下法更損其陰陽,可能引發厥逆、煩躁、下利不止等危候。

總結
「傷寒不可下」之原則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。臨床須審察病位、病性與正邪盛衰,避免妄攻誤下,以護正氣為先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警示,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傷寒有宜下者,有禁下者,不可不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