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潮
初潮,亦名天癸水至、首經、天癸水等,為女子生平首次月經來潮,標誌著生殖機能初步成熟。中醫理論中,此現象與天癸的充盛密切相關,為腎氣充盈、任脈通暢、太衝脈旺盛的外在表現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天癸與腎氣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「天癸」為腎中精氣所化生,具備促進生殖機能的作用。初潮的到來,反映腎氣已初步充盈,推動胞宮(子宮)發育成熟,從而經血得以下行。 - 經血之源
中醫認為月經為血海(衝脈)所主,而血海的充盈依賴於肝藏血、脾統血及心主血的協調。初潮時,肝氣疏泄得宜,脾氣健運,心血充足,方能促使經血按時而至。 -
經絡與臟腑
- 任脈:主一身之陰,為「陰脈之海」,與胞宮相連,主司月經與妊娠。
- 太衝脈(衝脈):為「血海」,與腎氣相通,調節經血量與週期。
初潮的順利來潮,需任衝二脈氣血調和,且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。
體質差異與表現
初潮的年齡與體質、地域、營養等因素有關。中醫古籍記載,女子約於14歲前後天癸至,然因個體差異,或有提前或延後:
- 腎氣不足者:可能初潮遲至,經量少而色淡,或伴隨腰膝酸軟。
- 肝鬱血熱者:初潮或較早,經色偏深,質黏稠,或見心煩易怒。
名詞考據
「天癸水至」一詞,強調天癸為先天之精所化,其至則月經始行;「首經」則突顯其為人生首次經血來潮。古籍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女子天癸既行,則血脈流通」,進一步闡明初潮與氣血通暢的關聯。
初潮為女子生理發育之關鍵階段,中醫視其為腎氣充盛、經絡調達之象,亦為後續月經週期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