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蓄水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蓄水證
傷寒蓄水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太陽表邪未解,邪熱隨經入腑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水熱互結於下焦的一種病證。此證首載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、微熱消渴等症狀,其病機關鍵在於水液代謝失常與表邪未盡。
病因病機
傷寒蓄水證的形成,多因太陽表證未解,邪氣由經入腑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中醫認為,膀胱主司水液代謝,需依賴三焦氣化及腎陽溫煦。若太陽表邪未除,邪熱內傳,阻滯膀胱氣化,則水液停聚,形成「蓄水」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陽虛,或誤用汗、下等治法,損傷陽氣,亦可加重水液停滯。
主要證候
- 小便不利:由於膀胱氣化失常,水液停滯,故見小便排出困難,尿量減少,甚至點滴不通。
- 少腹滿:水蓄下焦,氣機壅滯,故患者自覺少腹脹滿不適,按之或有抵抗感。
- 微熱消渴:表邪未盡,故仍有輕度發熱;水停不化,津液不得上承,故見口渴,但飲水後症狀不減,甚至出現「水入則吐」的現象。
- 脈浮或浮數:反映表邪未解,若兼有水飲內停,脈象可兼見濡或滑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傷寒蓄水證,當以通陽化氣、利水滲濕為主,兼以解表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出以五苓散為代表方劑,其組成包括:
- 豬苓:利水滲濕,專走下焦。
- 澤瀉:甘淡滲利,助膀胱氣化。
- 白朮:健脾燥濕,助運化水濕。
- 茯苓:利水健脾,兼能寧心。
- 桂枝:溫通陽氣,兼解表邪。
此方通過利水與溫陽並舉,使停聚之水濕得以排出,同時調和表裡,恢復膀胱氣化功能。
相關鑒別
傷寒蓄水證需與下列證候相區別:
- 太陽蓄血證:同屬太陽腑證,但蓄血證以瘀熱互結為主,見少腹硬滿、如狂發狂、小便自利等,治宜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。
- 陽明腑實證:雖有腹滿、口渴,但以大便不通、潮熱譫語為主,治當瀉下通腑。
- 痰飲內停證:水飲停聚部位不同,如痰飲在肺則咳喘,在胃則嘔吐,治法亦有差異。
臨床應用
傷寒蓄水證不僅見於外感病,亦可見於內傷雜病,如現代醫學的泌尿系統感染、水腫、尿瀦留等疾病,若符合水蓄下焦的病機,均可參考此證論治。此外,五苓散加減亦廣泛應用於水濕內停所致的眩暈、泄瀉等病症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原則。
綜上所述,傷寒蓄水證是中醫外感病辨證中的重要證型,其治療強調調暢氣機、恢復水液代謝,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