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蓄血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蓄血證

傷寒蓄血證為《傷寒論》中重要病證之一,指外感熱病過程中,邪熱深入下焦,與瘀血互結,積聚不散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後世醫家如成無己於《傷寒明理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蓄血者,在下焦結聚,結聚而不行,蓄積而不散者是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瘀熱互結」,臨床表現因邪結部位與程度深淺而異,主要分為太陽蓄血與陽明蓄血兩類。

一、太陽蓄血證

病因病機:太陽表邪未解,邪熱隨經內傳,與下焦血分相搏,結於膀胱或少腹部位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」指出熱瘀互結可擾亂神明,甚則出現神志異常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少腹硬滿或急結,按之疼痛,小便自利(與蓄水證鑑別關鍵)。
  2. 神志症狀:輕者煩躁不安,重者「如狂」,甚則發狂。
  3. 出血徵象:或見便血、尿血,血下後瘀熱得泄,症狀可減輕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外未解者:先解表邪,宜桂枝湯等。
  • 表解而瘀熱結者:攻逐瘀血,主方為桃核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,功能活血化瘀、通下瘀熱,適用於瘀結較輕、少腹急結之證。

二、陽明蓄血證

病因病機:患者素有瘀血內停,陽明邪熱內傳,與舊瘀相結而成。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……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。」說明瘀熱影響腦竅則健忘,瘀血下行則見黑便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健忘(喜忘):瘀阻清竅,心神失養。
  2. 大便異常:雖硬而排出反易,色黑如漆(遠血)。
  3. 腹證:或少腹硬滿,疼痛拒按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瘀結深重者,用抵當湯(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)或抵當丸,蟲類藥配伍破血逐瘀,力峻效專。

三、蓄血證輕重辨治

  1. 輕證:少腹急結,神志未亂,宜桃核承氣湯緩攻瘀熱。
  2. 重證:如狂、發狂或健忘,少腹硬滿,脈沉結,當用抵當湯類峻下瘀血。

蓄血證之辨證,需緊扣「瘀熱互結」核心,結合腹診、二便及神志變化,與蓄水、痰迷心包等證鑑別。其治療體現中醫「下法」與「活血法」結合之妙,對後世溫病學派辨治熱入血分證亦深具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