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疔
鼻疔,又稱鼻內疔瘡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。此症生於鼻孔內,以鼻竅腫塞、脹痛為主要表現,甚者可牽引腦門作痛,或見唇腮浮腫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描述其病機與症狀,指出此證多因肺經火毒蘊結,上攻鼻竅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疔的成因與「肺經火毒」關係密切。肺開竅於鼻,若肺熱熾盛,或外感風熱邪毒,循經上擾鼻竅,致使氣血壅滯,熱毒凝結,化腐成膿,發為疔瘡。此外,過食辛辣厚味、情志鬱火,或局部損傷染毒,亦可能誘發此病。
臨床表現
鼻疔初起可見鼻內局限性紅腫,觸之硬結,疼痛明顯,隨病情發展,腫脹加劇,可阻塞鼻竅,妨礙呼吸。若熱毒熾盛,則疼痛放射至額顳(腦門),並伴隨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潰破,可排出黃稠膿液,腫痛隨之減輕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鼻疔以「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」為原則,根據病程分期論治:
- 初期(未成膿):宜清肺瀉火、解毒散結,常用方如「五味消毒飲」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,或配合黃連解毒湯。
- 成膿期:於清熱解毒基礎上,佐以透膿之品,如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(穿山甲、皂角刺等)。
- 潰後:若餘毒未清,可選「托裡消毒散」益氣托毒;若陰傷者,酌加沙參、麥冬養陰清熱。
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「如意金黃散」以清熱消腫;膿成後切開引流,繼用「九一丹」提膿祛腐。
相關概念辨析
鼻疔屬中醫「疔瘡」範疇,與「鼻癤」相似,然疔瘡毒勢較急,易走黃(即毒邪內陷),需及早治療。古籍中亦提及「鼻疔走黃」之危候,見《瘍科心得集》,強調若見神昏譫語、高熱煩躁,當急投「犀角地黃湯」等涼血解毒之劑。
此證與西醫學的「鼻前庭癤腫」相近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著重肺熱與火毒的內在聯繫,治療上兼顧局部與全身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