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津

病證名,指人體津液受到損傷或耗損的病理狀態。津液為人體正常水液之總稱,具有滋潤臟腑、濡養肌膚、調節陰陽等作用。若因外感邪氣、內傷調攝不當,或治療過度,皆可導致津液虧耗,形成「傷津」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傷津
    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熱、暑熱、燥熱)或內生火熱(如胃火、肝火),皆可煎灼津液,導致津液虧損。

    • 肺津受損:常見於燥邪犯肺或熱邪壅肺,症見乾咳無痰,或痰少黏稠帶血絲,鼻乾咽燥,喉癢音啞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胃津受損:多因陽明熱盛或胃陰不足,症見煩渴引飲,口燥咽乾,唇裂舌紅,甚則大便乾結。
  2. 燥邪傷津
    秋令燥氣當令,或久處乾燥環境,燥邪易耗傷肺胃津液,症見皮膚乾燥、口唇皸裂、乾咳少痰等。

  3. 治療不當
    過度使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亦可耗傷津液:

    • 發汗過度:津隨汗泄,症見口渴、尿少、皮膚乾皺。
    • 湧吐過度:胃液受損,症見口乾、噦逆、舌燥。
    • 瀉下過度:大腸津虧,症見便結、肛門灼熱、腹部不適。

臨床表現

傷津之證,依其病位及程度不同,表現各異:

  • 上焦傷津:口乾咽燥、鼻乾唇裂、乾咳無痰。
  • 中焦傷津:煩渴喜冷飲、胃脘灼熱、舌紅苔黃燥。
  • 下焦傷津: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、陰部乾澀。
  • 全身性津虧:形體消瘦、皮膚乾枯、目澀少淚。

與「傷陰」之異同

「傷津」與「傷陰」皆屬陰液耗損,然程度有別:

  • 傷津:多指津液暫時性虧損,病位較淺,常見於外感熱病初期。
  • 傷陰:多為津液久耗,累及陰精,病位較深,常見於內傷雜病或熱病後期。

傷津若未及時調治,可進一步發展為陰虛內熱,甚則陰竭陽脫,故早期辨治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