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筋

病證名,指人體肌肉、肌腱等軟組織損傷,出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。多因外力作用,如鬥毆、扭挫、跌撲等,導致筋脈受損,氣血瘀滯,局部經絡不通而發病。

證候表現
傷後局部腫脹疼痛,皮色青紫,甚則關節活動受限,屈伸不利。古籍中記載的「筋斷」、「筋走」、「筋翻」、「筋轉」、「筋強」等,皆屬傷筋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筋主束骨而利關節,與肝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;若外力損傷或肝血不足,則筋失所養,易致損傷。氣血瘀阻經絡,不通則痛,故見腫痛、青紫;筋脈拘急或斷裂,則關節活動障礙。

治療原則
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為主,兼以行氣止痛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輕者可用舒筋散,以活血舒筋。
    • 疼痛劇烈者,可選雲南白藥七厘散,以散瘀定痛。
    • 若兼氣滯,可加柴胡疏肝散;若瘀血日久,可酌用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中藥外洗:如海桐皮湯(海桐皮、透骨草、當歸、川芎等)煎湯溫洗,以舒筋活絡。
    • 針灸:取局部阿是穴,配合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等,以疏調經氣。
    • 推拿按摩:以揉、按、捏、拿等手法鬆解筋結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  • 拔罐:於患處施以閃罐或留罐,以祛瘀生新。
    • 物理療法:如水療、蠟療等,可溫通經脈,緩解拘急。
  3. 功能鍛鍊
    後期宜逐步進行關節屈伸、肌肉舒縮等活動,以防筋脈黏連,促進功能恢復。

傷筋之證,雖多屬外傷,然其調治須內外兼顧,尤重氣血調和,方能筋脈得養,功能復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