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痙

傷痙,又稱「金瘡痙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,指因外傷後風邪侵入傷口,導致筋脈拘急、肢體強直之證候。《五十二病方》載:「傷痙:痙者,傷,風入傷,身伸而不能屈。」又云:「風入傷,傷癰疽。」明確指出外傷感染後風邪內侵,可引發痙證,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破傷風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傷痙之發病,主要由於金刃、竹木等外傷破損肌膚後,風毒之邪乘虛侵入經絡,繼而內傳臟腑,引動肝風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為「金瘡中風痙」,謂:「夫金瘡痙者,此由血脈虛竭,飲食未復,未滿月日,榮衛傷穿,風氣得入,五臟受寒則痙。」說明創傷後氣血虧虛,風邪趁機內襲,導致筋脈失養,拘急抽搐。

臨床表現

傷痙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初期:傷口周圍肌肉僵硬,或有輕微抽搐,伴隨頭痛、煩躁、乏力等。
  2. 進展期:牙關緊閉(「齘齒」)、角弓反張(「身伸而不能屈」)、面部肌肉痙攣(「苦笑貌」),甚則呼吸困難。
  3. 危重期:頻繁抽搐,大汗淋漓,氣促痰鳴,脈弦緊或沉細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傷痙,以祛風解毒、熄風止痙為主,兼顧調和氣血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:主治破傷風初起,牙關緊急,角弓反張。
  • 五虎追風散(《醫宗金鑒》):用於風毒內盛,抽搐劇烈者。
  • 撮風散(《證治準繩》):適用於痙證兼見痰涎壅盛者。

外治方面,可配合針灸取穴風府、大椎、合谷、太衝等以通絡止痙,或於傷口處施以拔罐以排毒泄邪。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傷痙多有闡述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提示痙證與風邪密切相關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稱:「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。」描述其典型症狀。
  • 《外科啟玄》進一步強調:「破傷風,因皮肉損破,復被外風襲入經絡,漸傳入裏,則寒熱交作,口噤咬牙,角弓反張,口吐涎沫。」

傷痙一證,體現中醫對外傷感染引發神經症狀的早期認識,其辨治思路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