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酒
病證名,指因飲酒過度所致的病證,亦稱「酒傷」。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傷酒》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闡述其病機:「酒性有毒,而復大熱,飲之過多,故毒熱氣滲溢經絡,浸溢腑臟,而生諸病也。」酒為濕熱之品,過量攝入易損傷脾胃,濕熱內蘊,上擾清竅,下滯經絡,進而引發諸證。
臨床表現:
常見頭暈頭痛、胸膈痞塞、噁心嘔吐、煩躁不安或昏沉迷睡等症。若長期酗酒,濕熱鬱久化毒,可進一步形成痰飲、瘀血,甚則導致癥積、黃疸、鼓脹等重證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酒疸」「酒癖」之候。
病機分型與治法:
- 酒濕傷脾:
因酒濕困脾,運化失司,症見嘔吐痰涎、胸悶納呆、舌苔厚膩。治宜化濕醒脾、解酒和中,方用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、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或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,以茯苓、澤瀉、白朮等健脾滲濕,佐葛花、砂仁醒酒化濁。 - 酒熱傷陰:
酒性燥烈,久飲易灼傷陰液,症見口乾咽燥、發熱或衄血、舌紅少津。治宜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,方選黃芩芍藥湯(《醫宗金鑒》)、清化飲(《景岳全書》),以黃芩、梔子清熱,芍藥、生地滋陰。 - 酒毒損陽:
過飲傷及脾腎陽氣,症見泄瀉清冷、畏寒肢冷、脈沉遲。治宜溫補命門、固澀止瀉,方用胃關煎(《景岳全書》)、九炁丹(《張氏醫通》),以附子、乾薑溫陽,肉豆蔻、五味子斂腸。
常用藥材:
- 輕證:葛根、葛花解肌退熱;枳椇子清利酒毒;神曲消食和胃。
- 重證:甘遂、黑牽牛子逐水瀉濁(需慎用,中病即止)。
相關病證延伸:
- 酒癖:酒毒積聚成癖,脅下結塊,治宜消癖化瘀。
- 酒疸:濕熱鬱蒸發黃,方用茵陳蒿湯加減。
- 水鼓:酒毒傷肝,氣滯水停,見腹大如鼓,需逐水行氣。
傷酒之證,貴在辨明寒熱虛實,或清熱化濕,或溫陽固本,臨證尤需細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