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酒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酒惡寒
傷酒惡寒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過量飲酒導致體內熱鬱不散,反而出現惡寒症狀的一種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惡寒章》,其病機主要與酒性濕熱、蘊結脾胃,阻遏氣機,使陽氣不得宣發有關。
病因病機
酒性辛熱,適量飲用可通行氣血,但過量則易化濕生熱。若酒熱內鬱,不得外達,反而會阻遏衛陽之氣,使體表失於溫煦,故見惡寒。此外,酒濕困脾,影響脾胃運化,進一步導致氣機不暢,濕熱內蘊,形成「熱鬱於內,寒現於外」的矛盾表現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惡寒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口渴:因熱鬱傷津,故口乾欲飲。
- 昏眩:酒濕上蒙清竅,或熱擾心神,導致頭暈目眩。
- 胸悶煩躁:濕熱內阻,氣機不暢,故見胸膈痞滿、心煩不安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黃膩,脈多滑數或濡數,反映濕熱內蘊之象。
鑒別診斷
傷酒惡寒需與其他惡寒證候區分:
- 外感惡寒:多伴發熱、頭痛、鼻塞等表證,因風寒或風熱侵襲體表所致。
- 陽虛惡寒:因陽氣不足,畏寒肢冷,病程較長,無濕熱內蘊之象。
- 內傷惡寒:泛指非外感所致的惡寒,傷酒惡寒即屬此類,但特指酒毒內傷所致者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化濕、宣暢氣機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:專治酒積傷脾,方中葛花、白豆蔻醒脾化濕,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,配合砂仁、陳皮理氣和中,適用於酒濕內停、惡寒昏眩者。
- 黃連解毒湯:若熱象偏重,見煩渴、苔黃膩,可加黃連、黃芩等清熱燥濕。
- 五苓散:若濕重於熱,小便不利,可配合利濕之品,通陽化氣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酒為「熟穀之液」,其性剽悍滑利,過飲易傷脾胃,釀生濕熱。《金匱要略》早有「酒疸」之記載,與傷酒惡寒同屬酒毒為患,然酒疸以黃疸為主症,而傷酒惡寒則以惡寒為標,熱鬱為本,二者病機相通,治法皆需注重疏解鬱熱、調理中焦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寒熱錯雜」的辨證特點,臨床需細察病因,區分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