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酒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酒頭痛

病證名,指因飲酒過量,導致氣血逆亂、清竅失養而引發的頭痛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,並於《證治要訣·諸傷門》中進一步描述其症狀:「傷酒,惡心嘔逆,吐出宿酒,昏冒眩暈,頭痛如破。」顯示其與酒毒內蘊、脾胃受損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酒性濕熱,過量飲用易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。濕熱上擾清竅,阻遏清陽之氣,則頭痛作矣。此外,酒毒蘊結於肝膽,可致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,進一步加重頭痛。若長期飲酒,更可能耗傷陰血,導致虛火上衝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頭痛劇烈,多呈脹痛或跳痛,伴隨頭暈目眩、胸悶嘔惡、口苦咽乾、面赤耳鳴等。嚴重者可能出現煩躁不安、肢體困重,甚至神識昏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和胃解酲、化濕清熱為主,常用葛花解酲湯加減。此方出自《脾胃論》,以葛花為君藥,輕清解酒毒;配伍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,砂仁、豆蔻醒脾和胃,青皮、陳皮理氣化滯,澤瀉利濕泄濁。若兼肝火旺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若痰濕偏重,則加半夏、竹茹化痰降逆。

相關鑒別

傷酒頭痛需與其他頭痛證型區分:

  • 風寒頭痛:多因外感風寒,痛連項背,伴惡寒發熱。
  • 肝陽頭痛:常因情志不遂誘發,頭脹痛伴眩暈耳鳴。
  • 血虛頭痛:痛勢綿綿,面色蒼白,心悸乏力。

傷酒頭痛屬內傷頭痛範疇,其特點在於與飲酒直接相關,且多夾濕熱或痰濁為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酒當先醒脾」,故調理中焦氣機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