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酒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酒吐血

傷酒吐血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酒過度,損傷胃絡,導致嘔吐鮮血或咖啡色血液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》,其中提及:「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。」說明長期嗜酒或暴飲者,酒毒蘊積,灼傷胃絡,氣血逆亂,遂發吐血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辛熱,過量攝入易生濕熱,濕熱內蘊,上灼肺胃,下傷肝膽。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若酒毒熾盛,胃絡受損,血溢脈外,則見吐血。此外,酒客多兼痰濕,痰熱互結,進一步阻滯氣機,加重吐血之勢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有長期飲酒史,症見嘔吐鮮血或暗紅色血液,常夾雜食物殘渣,伴隨脘腹脹滿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若吐血量大,可出現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等血虛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胃熱熾盛型:吐血鮮紅,口臭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濕熱蘊結型:吐血暗紅,胸悶脘痞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3. 肝胃鬱熱型:吐血伴脅痛易怒,脈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清胃瀉火、解酲化濕、涼血止血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徙薪飲:適用於胃熱初起,未至大吐血者,重在清熱瀉火。
  • 清化飲:針對濕熱中阻,兼有痰滯者,可化濕和胃。
  • 葛黃丸(黃連、葛花等):專解酒毒,清熱止血。
  • 葛花解酲湯加黃連、丹皮:解酒醒脾,兼涼血化瘀,適用於酒毒傷胃兼血熱者。

相關病證

傷酒吐血與肺疽傷胃吐血內傷吐血等證相關聯。肺疽多因酒毒上熏,肺絡受損,症見咳血;傷胃吐血則泛指胃絡受損之出血;內傷吐血範圍更廣,涵蓋多種內因所致之血證。

此證若反覆發作,可演變為酒癖胃癰等頑疾,故早期調治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