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出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出針

出針,又稱引針、去針、發針、拔針或退針,俗稱起針,是指將針具從刺入的穴位內拔出的過程。此術語最早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為針刺療法的重要環節之一。

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出針不僅是結束針刺的步驟,更涉及氣機的調和與經絡的平衡。《流註指微賦》強調:「出針貴緩,急則多傷。」說明出針時需輕柔緩慢,避免驟然抽離,以免損傷經氣或導致局部氣血紊亂。若操作不當,可能引起疼痛、出血,甚至影響療效。

操作方法
臨床上,出針時通常以一手持消毒幹棉球輕按於針旁皮膚,另一手拇指與食指輕捻針柄,緩緩轉動並將針體退出。對於深刺之針,宜分段退出,逐步減輕針體對組織的牽拉,以確保過程平順。若遇特殊情況,如彎針或折針,則需依相應手法處理(詳見各條目)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針刺的作用在於調動經氣,而出針的過程亦影響氣機的走向。緩慢出針可使經氣逐漸平復,避免氣血驟然外泄;反之,快速拔針可能導致氣散或局部滯澀。此外,出針時的手法(如提插、捻轉)亦可配合補瀉原則,例如補法出針時稍按針孔,瀉法則搖大針孔而不按壓,以強化治療效果。

歷史文獻記載
除《靈樞》外,歷代醫家對出針亦有闡述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提及「退針之法,必須勻靜輕緩」,強調手法需均勻細緻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進一步區分不同病症的出針節奏,如虛證宜慢、實證可稍速,反映中醫辨證施術的特點。

綜上,出針雖為針刺之末,然其細膩操作與理論深意,實為中醫針灸不可或缺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