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出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出針,將針從刺入的穴位內拔出。出自《靈樞.厥病》。又稱引針、去針、髮針、拔針、退針,俗稱起針。《流注指微賦》中指出:「出針貴緩,急則多傷。」目前一般是一手持消毒乾棉球於針旁皮膚上,另一手輕轉針體,輕輕退出。對於刺入較深的針,可分段退出,避免快速猛抽,以免引起出血和疼痛。如出現彎針或折針時,處理方法見各該條。
出針是針灸治療的重要步驟,也是針灸操作的最後一個環節。出針的時間、速度、角度、力度等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。出針時,要注意以下幾點:
- 出針的時間要適當。一般在針感消失後,即應及時出針。如果針感過強,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;如果針感過弱,則應縮短留針時間。
- 出針的速度要緩慢。出針時要緩慢、輕柔,避免針體突然脫出,引起患者不適。
- 出針的角度要適當。出針時,針體要與皮膚保持一定的角度,避免針體刺入皮下組織。
- 出針的力度要適當。出針時,要用適當的力度,避免針體折斷或彎曲。
- 出針後,要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,防止出血。
如果出現彎針或折針時,應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。例如,如果針體只是輕微彎曲,可以用手輕輕將其扳直;如果針體嚴重彎曲或折斷,則需要用鑷子將其取出。
出針是針灸治療的重要步驟,也是針灸操作的最後一個環節。出針的正確操作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傷,提高治療效果。因此,在臨床上,針灸醫師應重視出針的操作,並掌握正確的出針方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