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科
傷科為中醫學專科之一,主要診治因外力作用導致的身體損傷,包括跌打、碰撞、金刃創傷、骨折、關節脫臼及蟲獸咬傷等。其理論與實踐源遠流長,早在《周禮·天官》中即有記載,瘍醫所掌管的「金瘍」(金屬利器所致創傷)與「折瘍」(骨折、脫臼等損傷)即為傷科之雛形。漢代軍中已設《折傷薄》,專門記錄戰傷及跌打損傷案例,顯示傷科在早期軍事醫學中的重要性。
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是現存最早的中醫骨傷科專書,系統論述了骨折、脫臼的診斷與治療,並提出「手法復位、夾板固定、功能鍛鍊」的治療原則,奠定後世傷科發展基礎。宋元以後,傷科理論與技術進一步發展,結合針灸、藥物內服外敷及導引按蹻等療法,形成完整體系。
傷科範疇與病症
傷科主要處理以下類型的損傷:
- 外傷:如金刃切割、利器刺傷等開放性創傷。
- 跌打損傷:因跌倒、撞擊導致的軟組織挫傷、瘀血腫痛。
- 骨折與脫臼:骨幹或關節因外力斷裂或錯位,需手法整復並固定。
- 內傷:外力衝擊臟腑或經絡,導致氣滯血瘀,症見胸悶、腹痛等。
- 蟲獸傷:如蛇蟲咬傷、獸類抓咬等,需解毒化瘀。
傷科診療特色
中醫傷科強調「筋骨並重、動靜結合」,治療上分為三期:
-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常用方劑如復元活血湯、七厘散。
- 中期:促進組織修復,選用接骨續筋藥如當歸、骨碎補。
-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如壯筋續骨丹,配合功能鍛鍊以防關節僵硬。
手法復位為傷科核心技術,需依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步驟調整骨位;外固定則多用杉樹皮、竹板等材料,兼具彈性與支撐力。此外,傷科亦重視氣血調和,認為「損傷一證,專從血論」,故用藥常配伍行氣活血之品,如川芎、紅花,以改善局部循環。
傷科與其他學科關係
傷科與針灸、推拿、中藥學關係密切。例如,針灸可疏通經絡,緩解損傷後氣血阻滯;推拿能鬆解肌肉粘連,促進功能恢復。明清時期,傷科更與武術流派結合,發展出獨特的跌打點穴療法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內涵。
總體而言,傷科作為中醫重要分支,融合解剖、生理及氣血理論,形成一套以自然療法為核心的診療體系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