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冷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冷乳

傷冷乳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嬰幼兒因飲用過冷或寒涼之乳,導致脾胃受寒,運化失常,而出現吐瀉等症狀。此證多見於小兒體質虛弱,或乳母飲食不慎,致使乳汁寒涼,嬰兒吮乳後,寒邪直中脾胃,引發不適。

病因病機
小兒脾胃嬌嫩,陽氣未充,若乳食過冷,或乳汁本身寒涼,則易損傷脾胃陽氣,使中焦虛寒,運化失職。寒凝氣滯,升降失常,故見嘔吐、泄瀉;寒邪內阻,陽氣不達四末,則四肢不溫;寒為陰邪,不耗津液,故口不渴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嘔吐物清冷、泄瀉如水,患兒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精神萎靡,口不渴,或伴有脘腹冷痛、啼哭不安等。舌質淡,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
治法
治療以溫中散寒、化滯止瀉為主,常用方劑為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其組成包括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等,具有溫中理氣、健脾止瀉之效。若寒象較重,可加煨生薑煎湯調服,以增強溫中止嘔之力。

其他相關方劑

  1.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脾胃虛寒較甚者,可溫中補虛,健脾止瀉。
  2. 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若兼有外感寒濕,可配合使用以解表化濕,和中止嘔。

預防與調護
乳母應注意飲食,避免過食生冷寒涼之物,以保持乳汁溫和。餵養時,乳食宜溫熱適中,避免直接給予冷乳或寒涼食物。

此證若及時調治,預後良好;若遷延不癒,恐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長期消化不良或營養不良,故應及早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