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面

病證名,指因過度食用麵食所導致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麵食性黏滯,易阻滯脾胃氣機,若過量攝入,則可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形成食積,進而引發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麵食多由小麥製成,其性偏溫,味甘,入脾、胃經。適量食用可補益脾胃,但過食則易生濕熱,阻滯中焦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因傷面而致脾胃功能受損,則水穀不化,濕濁內生,進一步影響氣機升降,形成食滯證候。

臨床表現

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脘腹脹滿,按之疼痛
  • 噯氣頻作,口中泛酸
  • 食欲減退,惡食油膩
  • 大便黏滯或秘結
  • 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

治療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傷面提出多種治法,主要著重於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,常用方藥如下:

  1. 萊菔子薑酒煎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
    • 萊菔子能消食化積、降氣除脹,生薑溫中止嘔,酒行氣活血,合用可緩解麵食積滯。
  2. 平胃散加減(《不知醫必要》)
    • 以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(平胃散)為基礎,加谷芽、麥芽、神曲以助消食化積,適用於脾胃濕滯兼食積者。
  3. 三黃枳朮丸(《證治準繩》)
    • 黃連、黃芩、大黃清熱瀉火,枳實、白朮行氣健脾,適用於傷面兼有濕熱內蘊者。
  4. 除濕益氣丸(《證治準繩》)
    • 以健脾益氣、化濕消導為主,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有食積者。

相關概念

傷面屬「傷食」範疇,與其他飲食所傷(如傷米、傷肉等)機理相似,皆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所致。治療時需辨證施治,根據體質及兼證加減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