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氣

一、定義與病因
傷氣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力或內因導致氣機運行失常的病理狀態。主要分為兩類:

  1. 外傷性氣機失調:因跌僕、撞擊、擠壓等外力,使氣行受阻,出現氣閉、氣滯或氣鬱。
  2. 內傷正氣:因六淫外邪、七情過極、飲食勞倦,或誤治耗損,導致臟腑之氣(如肺氣、腎氣、脾胃氣)虛弱或功能失常。

二、病機與證候

  1. 外傷氣病

    • 氣閉:氣機驟然壅塞,清竅受蒙,症見昏厥不省人事,面色蒼白,脈沉伏。
    • 氣滯:氣行不暢,鬱結於經絡臟腑,症見胸脅脹滿、走竄疼痛(痛無定處),呼吸不暢,或伴咳嗽、心煩。觸診雖無明顯腫塊,但脈多沉弦。
    • 兼夾血瘀:若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可併見局部腫痛、青紫,脈澀。
  2. 內傷正氣

    • 肺氣傷:久咳、外感耗氣,症見氣短聲低、易汗、畏風。
    • 脾胃氣傷:飲食勞倦所傷,症見食少腹脹、倦怠乏力、大便溏薄。
    • 腎氣傷:房勞過度或久病耗損,症見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泄、夜尿頻多。

三、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傷氣病

    • 行氣導滯:主方用《復元通氣散》(木香、茴香、青皮、穿山甲等),以疏暢氣機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加活血藥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,或合《血府逐瘀湯》加減。
    • 外治:配合推拿、針灸(取穴膻中、內關、太衝等)以通絡解鬱。
  2. 內傷正氣

    • 補益臟氣
      • 肺氣虛用《補肺湯》(人參、黃耆、熟地);
      • 脾胃氣虛用《四君子湯》;
      • 腎氣虛用《腎氣丸》或《右歸丸》。
    • 調氣為輔:酌加陳皮、砂仁等理氣藥,防補益壅滯。

四、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跌打損傷,氣滯作痛,當先調氣」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勞倦傷脾,陽氣下陷,宜升補中氣」。顯示傷氣之治,需辨外傷內損,虛實分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