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熱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熱咳嗽
病證名,屬中醫咳嗽證型之一,因濕熱時令侵襲,或內熱熾盛,灼傷肺津,肺失清肅所致。主要表現為咳嗽痰黃、咽喉乾痛,兼見熱象,與外感風熱或內傷火熱相關,亦見於現代醫學之支氣管擴張、肺膿瘍等疾病急性期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:暑熱或濕熱之氣當令,外邪犯肺,肺氣壅遏,化熱傷津。
- 內熱蘊肺:素體陽盛,或飲食辛辣燥熱,積熱上攻於肺,灼津為痰。
- 陰虛火旺:久病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灼肺,致咳痰黏稠帶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頻作,痰色黃濁,質黏難咯,或帶腥臭血絲。
- 兼症:咽喉乾痛、面赤潮熱、夜臥不安、煩躁喘促,咳時自汗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象洪數滑大,反映肺熱熾盛。
證型辨治
-
肺熱壅盛
- 特徵:痰黃如膿,胸悶氣粗,口渴喜冷。
- 治法:清瀉肺熱,化痰止咳。
- 方藥:家秘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加黃芩、知母),或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)加川貝母。
-
肝火犯肺
- 特徵:咳引脅痛,急躁易怒,痰中帶血。
- 治法:清肝瀉肺,降火止咳。
- 方藥:柴胡飲子(柴胡、黃芩、赤芍)合黛蛤散(青黛、海蛤殼)。
-
熱傷肺絡
- 特徵:咯血腥臭,午後潮熱,脈細數。
- 治法:涼血止血,清熱解毒。
- 方藥: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)加山梔、黃芩。
其他治法
- 針灸:取肺俞、尺澤、魚際等穴,瀉法以清肺熱。
- 食療:可輔以梨汁、荸薺等甘寒之品生津潤肺。
附註:本證與「熱痰嗽」相似,然傷熱咳嗽更強調外感或內生熱邪直接傷肺之病機,臨床須辨明虛實及兼夾證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