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熱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熱乳
傷熱乳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嬰兒因吸食過熱之母乳或乳食,導致胃腑受熱,進而引發吐瀉等症狀。此證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,書中記載:「傷熱乳者,物出熱,面赤唇燥者是也。」指出其主症為嘔吐物帶熱氣,並伴隨面赤、唇乾燥等熱象。
病因病機
嬰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功能未臻完善,若乳母過食辛熱之物,或哺乳時乳汁過熱,致使熱邪隨乳而入,蘊積於胃,擾亂氣機。胃氣上逆則嘔吐,濕熱下迫大腸則泄瀉,形成「傷熱乳」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物帶熱感,或見腹瀉,糞便氣味臭穢。
- 熱象:面頰發紅、唇色深紅而乾燥,或伴見身熱。
- 其他症狀:口渴喜飲、四肢溫暖,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,指紋浮紫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利濕、和胃降逆為主,常用方藥如下:
- 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:清熱利濕,導邪從小便而出。
- 煨生薑煎湯調服:生薑煨後性溫,能和中止嘔,緩和六一散之寒涼,兼顧胃氣。
若熱象較重,可酌加黃連、竹茹以清胃止嘔;若兼夾食滯,可加山楂、麥芽消食導滯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傷乳吐」「熱瀉」等相關,但傷熱乳特指熱邪直接由乳食所傷,與一般外感熱邪或飲食積滯有所不同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小兒吐瀉,有因乳熱者,有因乳寒者」,強調辨明乳食寒熱屬性對治療之關鍵性。
備註
歷代醫家多強調乳母調攝的重要性,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「乳母慎熱」,建議乳母飲食宜清淡平和,以免乳汁偏性影響嬰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