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肉

病證名,指因過量食用肉類或特定肉食所導致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易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滯積成病。由於所傷肉類性質不同,臨床表現與治療用藥亦有所區別,需辨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過食肉類,尤其肥膩之品,易使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或積滯成痰,阻滯氣機,進一步引發腹脹、噯腐吞酸、泄瀉或便秘等症狀。此外,不同肉類性味各異,如狗肉性溫、鴨肉性涼,過食可能導致體內陰陽失衡,加重濕熱或寒濕之邪。

辨證與治療

  1. 一般傷肉證

    • 輕症:以消食化積為主,常用 山楂(善消肉積)、阿魏(化積散結)。
    • 重症:若積滯化熱,可選 硝石(破積軟堅)、硼砂(清熱消痰),或配伍 三黃枳朮丸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加枳實、白朮)以瀉熱導滯。
  2. 特定肉類所傷

    • 傷狗肉:狗肉性溫熱,過食易生濕熱,可用 杏仁(宣肺降氣,助運化)、山楂(消肉積),或飲 蘆根汁(清熱生津,化解滯氣)。
    • 傷鴨肉:鴨肉性涼,若脾胃虛寒者過食,易致腹脹不消,可飲 糯米泔水(健脾和中),助其運化。
    • 生肉不化:若食生肉停滯胸膈,久而不消,恐成「症瘕」(積聚之病),宜急服 馬鞭草汁(破血消積)或 生薑汁(溫中散結),以行氣化瘀。
  3. 其他方劑運用

    • 三稜煎(三稜、莪朮等):適用於肉積日久成瘀,腹中硬滿者,能破血行氣、消積止痛。
    • 草果:辛溫芳香,可燥濕消食,尤適於寒濕內阻之肉積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傷肉屬「傷食」範疇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:「傷食必先傷胃,胃傷而後脾病。」治療時需兼顧脾胃氣機,如《張氏醫通》主張以 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為基礎,輔以消導藥,標本兼治。此外,古代醫家亦重視「藥食同源」,如山楂、生薑等既是食材,亦為藥材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思想。

參見:傷食、積滯、症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