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出形紫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出形紫黑
病證名,出自《幼科全書》,為痘疹見形階段之重證。中醫認為,痘瘡發病過程中,觀察其「根窩」(即痘瘡基底)之色澤與形態,可判斷病情輕重。若痘形飽滿充肥、色澤紅活,乃氣血調和、毒邪外透之佳兆;反之,若痘形扁平塌陷、色枯而紫黑,則提示內外毒邪壅滯,營血運行受阻,氣血不能濡養痘瘡所致。
此證多因熱毒熾盛,燔灼營血,或氣血虧虛,無力托毒外透,致使毒瘀互結,痘色轉為紫黑。臨床常伴見喘促煩躁、大便秘結等熱毒內蘊之象。若毒邪進一步深陷,痘點乾枯晦暗,則預後不良,屬危重症候。
治法以解毒活血、透邪外出為主,可選用《證治準繩》之七物升麻丸,方中升麻、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清熱解毒,黃芩、大黃瀉火通腑,配合當歸、芍藥活血和營,共奏解毒透邪之效。若痘色轉紅活,顯示毒邪漸退,可改用紫草飲(紫草、赤芍、木通等),涼血活血,助痘毒外透。若痘色持續紫黑乾枯,則需辨明氣血虛實,或加重清熱涼血之力,或佐以益氣托毒之品,然此時病勢多險,需謹慎調治。
中醫理論強調,痘疹之色澤變化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痘色紫黑,非熱極即瘀甚。」故臨證時須結合全身症狀,細辨熱毒、血瘀、氣虛等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