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乳食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乳食瀉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,屬小兒泄瀉範疇,主因乳食不節,損傷脾胃,致運化失司而成。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之氣未充,若哺乳過量,或過早添加難以消化的輔食,易致乳食積滯於中焦。脾胃受損,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,水穀並走大腸,遂發為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糞便特徵:瀉下物酸臭如敗卵,夾雜未消化乳瓣或食物殘渣。
- 腹部症狀:脘腹脹滿,腸鳴漉漉,按之疼痛,患兒每因不適而啼哭不安。
- 伴隨證候:口渴引飲,小便短赤,或見身熱,舌苔厚膩或微黃,指紋紫滯。
辨證要點
此證屬「食積泄瀉」,需與脾虛瀉、風寒瀉等鑑別。關鍵在於:
- 病史:有明確乳食過量或生冷雜投史。
- 糞質:夾未化乳食為標誌性特徵。
- 舌脈:苔膩、脈滑或指紋滯澀,均提示實邪內阻。
治法方藥
治宜 消食導滯、和中止瀉,主方選用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
- 組成: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。
- 方義:山楂消肉食,神麴化穀積,萊華子下氣寬腸;佐二陳湯(半夏、茯苓、陳皮)健脾滲濕,連翹清鬱熱。全方側重消導,使積滯去而瀉自止。
加減法
- 熱象顯著:加黃連、黃芩以清腸熱。
- 腹脹甚:加厚朴、木香行氣除滿。
- 兼外感:合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。
其他療法
- 推拿:可配合清補脾經、摩腹、揉中脘等手法助運化。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,平補平瀉。
此證預後多良,然需注意調攝乳食,避免反覆損傷脾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