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乳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乳吐

傷乳吐,又稱溢乳嘔乳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多見於嬰幼兒哺乳後出現嘔吐之症。此病名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其病因主要與乳食無節、脾胃虛弱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嬰幼兒脾胃嬌嫩,運化功能尚未健全,若哺乳過量或過頻,乳食積滯於胃,脾失健運,胃氣上逆,則發為嘔吐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:「傷乳吐,才乳哺後即吐,或少停而吐,此因乳飲無度,脾氣弱不能運化,故有此證。」說明此證與乳食不節、脾胃虛弱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常見哺乳後立即嘔吐,或稍隔片刻後吐乳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之乳塊,伴隨口氣酸腐、腹脹、啼哭不安等症狀。若長期不癒,可能進一步損傷脾胃,導致營養吸收不良,影響生長發育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以健脾消乳為主,旨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,消導積滯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消乳丸:健脾和胃,消食化積,適用於乳食停滯輕症。
  2. 消乳丹
    • 組成:丁香、木香、青皮、肉豆蔻、三稜、莪朮各等分。
    • 製法:研為細末,以稀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    • 用法:每服五丸,米飲送下。
    • 功效:行氣消積、溫中化滯,適用於乳食積滯較重者。

調護要點

除藥物治療外,需配合乳食調節,避免過量哺乳,適當控制哺乳間隔與份量,以減輕脾胃負擔。哺乳後可輕拍嬰兒背部,助其排氣,減少嘔吐發生。

與其他嘔吐證的鑒別

傷乳吐需與胃熱吐胃寒吐等相鑒別:

  • 胃熱吐:嘔吐物酸臭,伴口乾唇紅、煩躁不安,治宜清胃降逆。
  • 胃寒吐:嘔吐清稀痰涎,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治宜溫中散寒。

傷乳吐屬乳食積滯範疇,治療與調護均圍繞脾胃功能恢復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