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濕

傷濕為中醫病證名詞,泛指因濕邪侵襲或內生濕濁所導致的疾病。濕邪性質黏滯重濁,易阻滯氣機,影響臟腑功能,其致病特點與臨床表現多與濕性相關。

病因與分類

  1. 外感濕邪

    • 多因居處潮濕、淋雨涉水,或氣候濕重(如長夏梅雨季節),濕邪從肌表或口鼻侵入人體。
    • 濕邪常與風、寒、暑等外邪結合,形成「風濕」、「寒濕」或「暑濕」等證候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頭身困重、關節痠痛(尤以下肢為甚)、皮膚黏膩、發熱纏綿不退、舌苔白膩等。
  2. 內生濕濁

    • 因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)、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而成。
    • 濕濁內阻腸胃時,可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或黏滯不爽、口黏苔膩等症。
    • 若濕鬱化熱,則形成「濕熱證」,表現為身熱不揚、小便黃赤、舌苔黃膩等。

病機特點

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導致陽氣不展,故病程多纏綿難癒。其病理變化與脾關係密切,因「脾主運化水濕」,脾虛則濕濁內生;反之,濕邪困脾又會加重脾虛,形成惡性循環。此外,濕邪亦易流注關節、下趨陰位,故下肢水腫、婦女帶下等症亦屬濕病範疇。

相關證型舉隅

  • 寒濕困脾:脘腹冷痛、泛惡欲嘔、舌淡苔白滑。
  • 濕熱蘊結:身熱倦怠、黃疸、下痢赤白、肛門灼熱。
  • 痰濕阻肺:咳嗽痰多、色白質稠、胸悶氣促。

中醫治療傷濕以「祛濕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用芳香化濕(如藿香、佩蘭)、苦溫燥濕(如蒼朮、厚朴)、淡滲利濕(如茯苓、薏苡仁)等法,並注重調理脾胃功能以杜生濕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