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濕腹痛

傷濕腹痛為中醫證名,指因外感濕邪或內濕蘊結,阻滯氣機,導致腹部疼痛的病症。其病因多與濕邪侵襲脾胃有關,濕性黏滯,易困阻脾陽,使氣血運行不暢,故而引發腹痛。

病因病機
濕邪可分為外濕與內濕:

  1. 外濕:多因久居潮濕之地,或淋雨涉水,濕邪由表入裏,侵犯脾胃。
  2. 內濕:常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。

濕邪阻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故見腹痛;濕性趨下,易影響膀胱氣化,故伴小便秘澀;若濕邪下注大腸,則可見大便溏泄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部脹滿疼痛,痛勢綿綿,或隱隱作痛。
  • 小便不利,量少而黃。
  • 大便溏薄,或泄瀉,糞質黏滯。
  • 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或滑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燥濕利水為主,兼以理氣止痛,常用方劑為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)。

  •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燥濕健脾,行氣和胃。
  • 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利水滲濕,助膀胱氣化。

若濕鬱化熱,症見舌苔黃膩、口苦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熱;若寒濕偏重,腹痛喜溫,可加乾薑、砂仁以溫中散寒。

鑒別診斷
傷濕腹痛需與其他腹痛證型區分:

  • 寒濕腹痛:痛勢劇烈,得溫則減,多伴畏寒肢冷。
  • 濕熱腹痛:痛處灼熱,口渴煩躁,大便臭穢。
  • 氣滯腹痛:痛無定處,噯氣或矢氣後舒緩。

相關文獻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腹少腹病源流》指出:「傷濕腹痛,小便秘,大便洩,宜燥濕利水,宜胃苓湯。」強調濕邪致痛的特點及治療方向。

此證屬中醫「腹痛」範疇,臨床須辨明濕邪兼夾寒熱,靈活用藥,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