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濕咳
傷濕咳,又稱傷濕咳嗽,屬中醫咳嗽病證之一,因外感濕邪,或內濕蘊肺,導致肺氣失宣、痰濕阻滯而發。此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二,後世醫家如《古今醫鑒》《醫門法律》等亦有詳述。
病因病機
濕邪為患,或外感雨露潮濕之氣,或久居濕地,濕從皮毛侵襲肺衛;亦可因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犯於肺。濕性黏滯,易阻氣機,肺失清肅,則咳嗽痰多;濕困經絡,則肢體沉重;濕滯陽氣,則自汗、脈細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痰多,痰質黏稠,色白或灰,咳聲重濁。
- 兼症:
- 全身困重,骨節煩疼,四肢沉著(濕阻經絡)。
- 頭悶如裹,胸膈痞滿(濕濁上蒙)。
- 自汗出,小便不利(氣化不利)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,脈濡或細緩。
證型與治法
-
外濕犯肺
- 特徵:咳嗽伴惡寒、身重,無汗或汗出不暢,脈浮濡。
- 治法:宣肺化濕,疏表散邪。
- 方藥:藿香正氣散加減,或羌活勝濕湯配合杏仁、紫蘇等宣肺之品。
-
脾濕犯肺
- 特徵:咳嗽痰多,胸悶納呆,大便溏薄,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健脾燥濕,化痰止咳。
- 方藥:二陳湯合平胃散,或六君子湯加蒼朮、厚朴。
-
濕鬱化熱
- 特徵:痰黃黏稠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宣肺止咳。
- 方藥:三仁湯或黃芩滑石湯加浙貝母、瓜蔞。
經典方劑選錄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濕滯三焦,小便不利,咳嗽兼浮腫者。
- 白術湯(《醫門法律》):健脾利濕,治痰多身重。
- 款氣丸(《聖濟總錄》):針對濕咳喘滿,痰壅氣逆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感濕嗽:泛指外濕引致之咳嗽,與傷濕咳相通,但更強調外邪致病。
- 痰濕咳嗽:多指內傷咳嗽,與脾虛生濕相關,病程較長。
傷濕咳之辨證,需區分外濕與內濕,兼顧表裏寒熱,臨床常與風寒、暑濕等邪氣夾雜,故用藥當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