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濕咳嗽
病證名,屬外感咳嗽之一,因外感濕邪,或內傷濕濁,上犯於肺,肺失宣降所致。多因久居潮濕之地、淋雨涉水,或濕衣沾身,濕邪由外而入;亦可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上漬於肺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咳嗽痰多,痰色白或微黃,質黏稠,易咯出。
- 兼症:
- 濕邪困表:身重痠痛,頭重如裹,發熱汗出而熱不退。
- 濕阻氣機:胸悶脘痞,食少納呆,口黏不渴。
- 濕泛肌表:面目浮腫,四肢倦怠,小便短少不利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濡緩或浮緩;若兼熱象,可見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病因病機:
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遏氣機。外濕犯肺,肺氣不宣,則咳嗽痰多;濕邪困脾,運化失職,則水濕內停,加重痰濕。若濕鬱化熱,可形成濕熱壅肺之證,見痰黃黏稠、胸悶煩熱等。
治療原則:
以祛濕化痰、宣肺止咳為主,根據濕邪偏重及兼夾證候,分而治之:
- 外感濕邪為主:
- 表濕明顯(身痛、頭重、微熱):宜疏表化濕,方用防風勝濕湯(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等)。
- 濕熱壅肺(痰黃胸悶、小便赤):宜清熱化濕,方用神術瀉肺湯(蒼朮、石膏、杏仁、桑白皮等)。
- 內傷濕濁為主:
- 脾虛濕盛(脘痞、納呆):宜健脾燥濕,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。
- 濕滯水道(浮腫、小便不利):宜利水滲濕,方用通苓散(澤瀉、豬苓、白朮、赤茯苓等)。
相關名詞辨析:
- 濕咳:泛指因濕邪所致咳嗽,涵蓋外感與內傷。
- 感濕嗽:強調外感濕邪誘發之咳嗽。
- 濕嗽:多指痰濕內停之慢性咳嗽,與脾虛相關。
古籍參考: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傷濕咳嗽,身重脈緩,此濕邪傷肺也。」強調濕邪黏滯,需分消走泄,不可單用收斂止咳之品,以免留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