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頭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濕頭運
病證名,指因外感濕邪,阻遏清陽,導致頭目眩暈之證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頭眩》,亦稱「濕暈」。其病機多由濕邪上蒙清竅,或內困脾陽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發為眩暈。
臨床表現
- 頭重如裹:自覺頭部沈重,如被濕布纏裹。
- 眩暈昏蒙:視物旋轉或站立不穩,伴頭悶不清。
- 痰濕內阻:嘔吐痰涎,胸脘痞滿,口黏納呆。
- 身體困重:四肢沈滯,關節酸楚,怠惰嗜臥。
- 鼻塞聲重:濕邪犯肺,鼻息不暢,語聲混濁。
證型分類
-
寒濕眩暈
- 病因:久居濕地,或過食生冷,寒濕內侵。
- 特徵:眩暈伴畏寒肢冷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:溫化寒濕,方用芎術除眩湯(川芎、白朮、附子、生薑等)。
-
濕熱眩暈
- 病因:濕鬱化熱,或外感暑濕。
- 特徵:頭脹痛,煩悶口渴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方用黃連溫膽湯或滲濕湯加減(黃連、半夏、茯苓、竹茹等)。
常用方劑
- 除濕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等,主治濕困中焦之眩暈。
- 滲濕湯(《證治準繩》):澤瀉、白朮、茯苓等,利水滲濕以升清陽。
- 半夏白朮天麻湯:化痰熄風,適用於痰濕夾風之眩暈。
中醫機理探討
濕性黏滯,易阻氣機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失健,則濕濁內停,上蒙清竅而致眩。朱丹溪提出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濕為關鍵病理因素。治療上以「醒脾化濕」為核心,佐以升清降濁,使氣機通暢,則眩暈自止。
此證需與「風眩」、「痰眩」鑑別:風眩多驟發,伴肢麻抽搐;痰眩則嘔吐劇烈,苔膩脈滑。傷濕頭運以頭重體倦、病程纏綿為特點,臨床須辨明寒熱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