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濕瀉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泄瀉類型之一,特指小兒於秋季感受濕邪,導致水穀不化、大便溏瀉之證。此病多因外濕侵襲,內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下注大腸而成。
病因病機
秋季濕氣當令,小兒脾胃嬌弱,若調護失宜,易為濕邪所傷。濕性黏滯重濁,困阻脾陽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體重倦怠、大便溏薄如糜,中醫稱之為「濡瀉」。濕邪內蘊,氣機不暢,亦可伴隨腹悶、納呆、舌苔白膩等濕困中焦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泄瀉頻作,糞質稀溏或如水樣,色淡黃或青綠,無明顯臭穢。
- 兼症:肢體困重、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,或見小便短少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濡緩或沉細。
治法與方藥
- 滲濕健脾:以燥濕運脾、分利水濕為原則,選用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,方中蒼朮、厚朴燥濕行氣,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,佐以桂枝溫陽化氣,共奏健脾祛濕之效。
- 升陽除濕:若濕邪偏盛、清陽下陷,可選升麻除濕湯,以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配合蒼朮、陳皮等化濕和中,適用於瀉下日久、氣虛下陷者。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泄瀉類型鑑別:
- 傷食瀉:大便酸臭、夾未消化物,脘腹脹滿,瀉後痛減。
- 脾虛瀉:病程遷延,糞質清稀,食後即瀉,形瘦神疲。
- 風寒瀉:多因外感,瀉下泡沫狀便,腸鳴腹痛,兼表證。
古籍參考
《幼科發揮》明確指出:「秋月得之,傷濕瀉也。其證體重,所下溏糞,謂之濡瀉。」強調濕邪為患與季節特性,並提出滲濕補脾之治療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