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濕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濕自汗
病證名,指因濕邪阻遏氣機,導致腠理不固而發生的自汗證候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,後世醫家如《證治匯補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特徵:「傷濕自汗,困倦身痛,天陰轉甚,聲如甕出。」指出此證多伴隨身重睏倦、肢體酸痛,且症狀於陰雨天氣加重,聲音悶濁如甕中傳出,此乃濕性黏滯、阻遏清陽之象。
病因病機
濕邪為患,或外感霧露水濕,或內傷脾虛生濕,濕濁內蘊,阻滯三焦氣機。肺主皮毛,司腠理開闔,濕邪困肺則衛陽不固;脾主運化,濕困脾土則升降失司,津液不歸正化,反外泄為汗。此外,濕鬱日久可化熱,形成「濕火熏蒸」之變證,迫津外泄而加重自汗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脾虛濕阻型
- 主證:自汗綿綿,身重睏倦,脘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:健脾化濕,固表止汗。
- 方藥:防己黃芪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黃芪益氣固表,防己、白朮健脾祛濕,佐薑棗調和營衛。若陽虛濕盛,可選術附湯(《醫宗金鑑》),溫陽化濕。
-
濕火熏蒸型
- 主證:自汗黏膩,汗出熱不解,口苦煩悶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泄濕熱,通腑導滯。
- 方藥: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連翹、黃芩清上焦熱,梔子、大黃通瀉濕火,薄荷輕宣透邪。
相關鑑別
- 與陽虛自汗區別:陽虛者汗冷質稀,伴畏寒肢冷;傷濕自汗則身重睏倦,苔膩脈濡。
- 與暑濕自汗區別:暑濕多發於夏季,兼見心煩口渴;傷濕自汗則與陰濕環境相關,症狀纏綿。
古籍延伸
《丹溪心法》強調濕鬱化火之變證,提出「濕熱自汗,宜清利為先」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濕勝自汗,非風非暑,責之太陰失運」,突顯調理脾胃為治本之關鍵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