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食惡寒
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度或飲食不節,導致宿食停滯於脾胃,進而引發惡寒症狀的一種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內傷惡寒」範疇,與外感風寒之惡寒有別,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胃運化失常,氣機壅滯,影響營衛之氣的正常輸布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惡寒章》指出:「傷食惡寒,由飲食過度,宿食內停,或食冷物所致。」飲食不節,過量攝入生冷、油膩或難以消化之物,易使脾胃受損,運化失職。食積內停,阻遏中焦氣機,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營衛失調,衛外之氣不得宣發,故而表現為惡寒。此外,宿食鬱久化熱,亦可兼見發熱、口乾等熱象,形成「積滯化熱」之變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惡寒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消化系統症狀: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惡心嘔吐、不思飲食。
- 頭部不適:頭痛或頭暈,因食積阻滯,清陽不升所致。
- 脈象與舌象:脈多沈滑,反映內有食滯;舌苔厚膩,或呈黃膩苔,提示濕濁或食積化熱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消食導滯」為主,使宿食得化,氣機通暢,則惡寒自解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保和丸:適用於一般食積,以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消食化積,陳皮、半夏理氣和胃。
- 枳實導滯丸:若食積兼有濕熱,見苔黃膩、便秘者,可加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大黃攻下積滯。
- 香砂平胃散:若偏於寒濕停滯,脘腹冷痛者,可加乾薑、砂仁溫中化濕。
鑒別診斷
需與「外感惡寒」區分:外感惡寒多伴發熱、鼻塞、脈浮等表證;傷食惡寒則以脘痞、嗳腐為特徵,脈象沈滑,無表證。此外,若惡寒持續不解,或兼見高熱、神昏等症,需考慮是否演變為「食積發熱」或「食厥」等重證。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傷食惡寒多有論述,除《證治匯補》外,《醫宗必讀》亦提及:「食滯中焦,令人惡寒,非表邪也,消導則愈。」強調此證與外感之異,並確立消導法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